“ 礼 ”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 礼 ”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。
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将 “ 守礼与否 ” ,视为 “ 有无德行 ” 的重要标准,
德是内核,礼是形式,将礼升华为一种社会理念,并予以实施和推行,就是所谓的礼治精神。
礼文化及礼治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,讲究亲和政策和伦理亲情。
人际伦理,社会秩序,来自于人的自身,又返利于人的自身,最易为人接受和执行,也最易深入人心。
“ 礼 ” 将人与禽兽区别开来,这是文明意识的进步,“ 礼 ” 是怎样与他人相处,协调人与他人的关系,这是社会秩序的确立。
大力弘扬礼文化及礼治精神,对于提高个人修养,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尤为重要。
“ 礼 ” 的诠释和阐扬得益于周公和孔子两位圣人。
周代文王制礼,形成系统的 “ 礼乐 ”,提出敬德思想,礼从而发展成一种制度。
春秋战国时期,孔子为礼正名,“ 礼 ” 不仅包含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节或规矩,
还包括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制度和规范,并反复强调 “ 礼 ” 对于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重要性,“ 不学礼,无以立!不知礼,无以立也! ” 。
“ 礼 ” 是人生在世的根本,不学礼、不知礼,就难以在世上安身立命。
无论是天才,还是有良好的出身,抑或是靠后天的努力,“ 礼 ”是一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,是潜在的人格魅力。
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数千年,积累了无与伦比的深厚魅力,是一个尚 “ 礼 ” 的社会,
中华民族自古重 “ 礼 ” ,素有“ 礼仪之邦 ”的美称,
“ 礼 ” 是什么?“ 礼 ” 是一种行为规范,或是宾礼,或是礼法、或是典礼,或是礼义也或是礼仪礼貌、或是送礼……
其实,“ 礼 ” 是一个很复杂的文化现象,它包含了众多社会生活内容,又不完全是其中的某一种。
“ 礼 ” 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物质交换,所谓:“ 来而不往,非礼也 ”,也是礼的基本涵义。
礼等于文化,是现实生活的 “ 缘饰化 ” ,礼是表饰一种情感,或欢或哀或敬或威
但这种情感是有所控制的,即有度、有分的,礼文化及礼治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,讲究亲和与伦理亲情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,“ 礼 ” 也会变化发展, “ 礼 ” 在行为操作上包括礼物、礼仪和礼义。
“ 礼 ” 就是一种情感和秩序,它属于人与人之间,通过一定的仪式(使用礼物,表达礼义),加以宣扬和强化。
对中国人来说,文化是宇宙性的,语言和习惯代表某一地域文化,但无论在何地,“ 礼 ” 是同样的。
“ 礼 ” 是一个家庭的准则,管理着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务和外事,同样, “ 礼 ” 也是一个社会的准则,统辖着一切内务和外交,
比如与人民之间的关系,征兵、签订和约和继承权位等等。
礼部在中国自古就是六部之一,执掌吉、嘉(喜)、军、宾、凶五礼同时还管理全国的教育事务以及科举考试,还有藩属和外交。
随着文明的提高,文化的自信带来的是对 “ 礼 ” 的推崇,并且这种推崇是出自内心的。
文化强国的发展进步,离不开物质财富的积累,离不开科技水平的提高,但社会的进步发达,应在发展和创造新文明的同时,尽可能地去让传统的礼文化重新闪耀光芒。